許多人一旦出現下背、屁股痛,就會認為自己是坐骨神經痛,但你知道嗎,其實坐骨神經痛是一種坐骨神經被壓迫之後造成的「症狀」,是用來描述一種下背痛的通俗名稱並不是病名。
坐骨神經的位置
坐骨神經由源自腰椎與薦椎部位的神經根相互融合而成,其位置大約從下背部一路經過臀部、大腿後側向下延伸,可以說下肢後側的感覺與運動功能幾乎都仰賴它支配。所以,坐骨神經痛通常發生於腰椎的椎間盤突出,導致壓迫到腰椎的神經所引起的疼痛。
坐骨神經痛的原因是什麼?
最常發生問題的位置是下背部第四、第五節腰椎間,以及第五節腰椎與薦椎間。通常是因為多種不同原因使神經根受到壓迫,進而產生一系列不適症狀,常見原因包括:
椎間盤突出:
椎間盤指的是連結每一節脊椎的軟骨,一旦長期受到擠壓而突出,就會壓迫神經根造成疼痛。某些過度彎腰、長時間姿勢不良的動作,都可能引起椎間盤突出,例如彎腰搬重物、久坐、退化等等。
脊椎狹窄(長骨刺):
脊椎狹窄的病人平均年齡較椎間盤突出高,因為脊椎骨老化、彎曲、變形等原因,導致身體長出多餘的骨質—「骨刺」,進而壓迫神經引起疼痛。
資料來源:Pinterest
若要詳細區分的話,可分為以下兩個類別。
骨頭壓迫:腰椎椎管狹窄症、骨刺、椎間盤突出、腰椎退化症、骨腫瘤、骨折等。
肌肉壓迫:外傷,或是臀肌、大腿肌、小腿肌壓迫,過瘦、短期內體重減輕過多,讓臀部的脂肪與肌肉層太薄、壓迫到神經。
坐骨神經痛的常見症狀
初期最明顯的症狀為背部痠痛、無法站直或彎腰疼痛,隨著坐骨神經逐漸受到壓迫,疼痛感可能一路從下背部延伸到臀溝、大腿,甚至造成小腿、腳板的不適。
一旦病情越發嚴重,還可能造成「間歇性跛行」,意即病人站立及連續行走的時間將會縮短,每走一段路就必須停下來休息才能再走。
若神經破壞的範圍持續擴大,還可能造成局部皮膚感覺喪失、肌肉萎縮、反射失常、癱瘓等,最後甚至可能演變為大小便困難或陽痿等症狀。
坐骨神經痛該如何治療?
通常症狀輕微者可透過藥物輔以復健治療改善病情。以椎間盤突出為例,透過治療性的復健運動,可避免神經受到不正常的刺激,臨床上約有八成患者能藉此改善,使突出的軟骨隨時間脫水而變小,讓神經不再受壓迫而自然痊癒。
而脊椎狹窄(長骨刺)的患者通常不易自然痊癒,初次發作時醫師會先嘗試保守治療,如臥床休息、搭配服用藥物及進行骨盆牽引,持續四週後多數病人可改善症狀。如果情況沒有改善,或是神經受壓迫的情況過於嚴重,則須由醫師評估進行手術。
坐骨神經痛的緩解方法:
平趟休息
找專業醫師調整及進行針對性舒緩
熱敷
改善姿勢
適當的伸展運動
使用束腹或背架
如果要解決坐骨神經痛,最主要的是找到病因,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