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Search

整脊復位

我們的正骨復位以傳統中醫手法,先利用局部手法推拿按壓深層肌肉,再放鬆筋膜,最後進行正骨(俗稱「啪骨」),以緩解身體痛楚並回歸平靜。


常見錯位所引起身體的不同程度的疼痛
  • 頸椎錯位:脊柱側彎,肩頸痛,頭暈,頭痛

  • 胸椎錯位:胸悶,背痛,大小胸,寒背高低膀

  • 腰椎錯位:腰痛,坐骨神經痛

根據不同適應症,正骨推拿可分為正骨手法和理筋手法 2 類。正骨手法主要用於骨折和脫位,以手法恢復骨與關節的正常解剖位置 。正骨八法包括:

  1. 手摸心會:用手指指腹觸摸骨折局部,手法由輕逐漸加重,由淺至深,從遠到近,了解骨折移位情況。

  2. 拔伸牽引:整復骨折的起始手法,由一人或是數人持握骨折的 2 段,一遠一近,先使肢體在原來畸形的位置下,沿肢體縱軸方向對抗牽引,改變肢體方向,持續牽引,用以矯正肢體的短縮畸形,恢復肢體長度。

  3. 旋轉屈伸:因近側骨折段位置不易改變,故應在遠側骨折端以旋轉、屈伸、外展、內收等方法,整復骨折斷端的成角或旋轉移位。

  4. 提按端擠:用於整復骨折側方移位的方法,並分為前後側移位和內外側移位。

  5. 搖擺觸碰:用於鋸齒、橫斷型骨折,可使骨折面緊密接觸,以增加復位的穩定性。

  6. 擠捏分骨:用於矯正兩骨並列部位骨折移位的手法。

  7. 折頂回旋:靠拔伸牽引法不能矯正者,可用折頂法矯正肌肉豐厚部位的骨折,及有較大的重疊移位。

  8. 推拿按摩:用於骨折復位後疏理骨折周圍受損的筋絡,手法宜輕柔,為結束時輔助性手法。

以上理筋手法適用於全身各部位的軟組織急、慢性損傷所引起的肌肉痙攣疼痛。有虎口推揉法、掌根推揉法、提捏法、拇指推揉法、指按法等。



正骨(整骨)療法適用情況
  • 肌腱損傷:部分肌腱斷裂者可使用適當的手法理筋,將斷裂的組織撫順理直,再加以固定,可減輕疼痛并有利於斷端生長吻合。若肌肉、肌腱、韌帶完全破裂者則須手術縫合才能重建。

  • 肌腱滑脫:在疼痛部位能觸摸到條索樣隆起,伴有嚴重障礙關節活動,若治療失當,可發展成肌腱炎,產生黏連,故應及早施用手法,使其回到正常生理位置。

  • 各種關節的脫位、半脫位,在正骨後根據不同情況配合固定、敷藥、服藥等治療以加速恢復。

  • 新傷骨折,主要是閉合性骨折。

*不應接受此治療的人士及整骨的風險,以下人群應避免接受正骨治療(除非有醫生許可):

  1. 患有各種急、慢性傳染病

  2. 患有各種感染性化膿性疾病和結核性關節炎

  3. 診斷不明確的急性脊柱損傷或伴有脊髓症狀患者,有可能加劇脊髓損傷

  4. 有各種惡性腫瘤、潰瘍、燒傷、燙傷及皮膚病的患者

  5. 患有胃、十二指腸等急性穿孔和各種出血性疾病,或服用血液稀釋藥物治療者

  6. 患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

  7. 醉酒者、嚴重的精神病患者

  8. 行經期間、懷孕婦女

  9. 年老體弱、不宜重手法刺激者

  10. 極度疲勞和空腹飢餓的患者

若經非合資格正骨治療人士進行正骨,用錯力度或對病史未有全面認識即强行整復,可造成椎間盤突出症、馬尾症候群、中風,以及椎動脈剝離等嚴重後遺症。

脊骨復位及效果
  1. 頸部矯形:大椎包縮小、歪頸矯正、頸部拉長

  2. 肩部矯形:高低肩、寬肩縮窄、肩胛外翻矯形,鎖骨美化

  3. 背部矯形:含駝背、脊柱側彎、高低背、肋骨不平及外翻矯正

  4. 盤骨修復:骨盤前傾、盤骨高低、旋轉歸位

  5. 腿形矯正:X/O型腿、陰陽腳、長短腿

改善:寒背、駝背、頸椎錯位、肩胛過緊、盤骨不對稱、腿形矯正等等。

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