穴位按摩是以中醫學的經絡臟腑理論為基礎,指透過手指施壓,掌握關鍵穴位,藉此來刺激身體天生的自我療癒力。 一旦刺激這些穴位,就會讓緊張的肌肉鬆弛下來,促進氣、血與淋巴液的循環,加強身體的生命力整體的平衡,幫助療癒。
《黃帝內經》提到:「久視傷血,久臥傷氣」「心勞血損,肺勞氣損」。日常生活中勞心勞力,情緒與工作的壓力日積月累下就會耗傷氣血。氣血不足的人,外顯的症狀包括臉色蒼白、容易疲倦、頭暈,甚至有貧血或低血壓的情況。特別是當你認為自己營養充足,應該活力滿滿,但卻仍常感疲累、虛弱無力的時候,是因為氣血循環不好,影響代謝,未將多餘熱量代謝出去而囤積體內。雖然外表看起來壯碩,其實本質為虛,氣血不足即易導致疲倦不堪。此時,在特定的經絡或腧穴上,以手指或手掌進行點、按、揉、切等手法刺激,以達到疏通氣血,解決問題。
穴位按摩的起源來自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,在《素問‧異法方宜論》中即有相關文獻記載:中央者,其地平以濕,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,其民食雜而不勞,故其病多痿厥寒熱,其治宜導引按蹺,故導引按蹺者,亦從中央出也。說明了導引與按摩在古代早已納入治療疾病的方法。
在《靈樞‧本藏篇》提到:經脈者,所以行血氣,而營陰陽,濡筋骨、利關節者也。 經絡是人體衛、氣、營、血運行的通道,人體藉著經絡系統,連結了五臟六腑、四肢百骸、五官孔竅、皮肉筋脈等而形成ㄧ個有機的整體。而腧穴,即俗稱的“穴位”,腧有“輸注”、“轉輸”之意,穴則有“聚集”、“匯聚”的意思,故腧穴能將臟腑經絡的氣血,輸注到體表特定部位,也是經絡上氣、血運行通路的交會點。在中醫傳統概念裡認為,人體經絡暢通,氣血調和,臟腑協調,則肢體強健;若經絡阻塞,氣滯血瘀,營枯衛弱,臟腑失調,則身體可能出現不適症狀甚而發病。故當人體某部位發生功能失調時,可以藉由按摩手法,在這些穴位點上使「力」與「氣」沿著經絡透入體內,促使生理恢復平衡與協調。
我們的古法漢方穴位按摩的「古法漢方」是一種我們師傅獨創的手法,療程後能感受到氣血疏通,一身輕鬆曬。